可康家园

第九期可康人

中西音乐文化比较  ——浅谈中国与西方音乐差异的原因

作者:摘自网络

为了引出将要论及的中西音乐差异,我想先列出两首风格差异极大,但吟诵的内容相同的歌曲。分别是描述罗密欧与茱丽叶故事的英文歌《Romeo and Juliet》,另一首就是唱诵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中国传统音乐《梁祝》。严格来说,一首是现代流行乡村音乐,一首是历经百年传诵不衰的音乐,不能拿来相提并论。不过,我们单从歌名及它们各自对爱情悲剧的表述,我们大概能发现中西方民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。

首先,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是悲壮的,贯穿故事的应是仲夏的电闪雷鸣。而梁祝故事,给人的感觉应是缓和而时时掺杂凄凉的,有如春季的雨细细的,但春雷一炸,即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。在对待相同故事有不同感受的基础,中西方产生的相应的音乐就有所区别,这是第二点。即西方产生的那首乐曲紧凑的节奏,也会时而欢快,时而舒缓,更接近于追求和谐的境界,也是人们经常会从西方音乐中找到“天籁之音”的感觉。而中国产生的乐曲的节奏则多变,相对西乐有些杂乱无章。其中一些民乐的独奏,比如胡琴、琵琶、筝等乐器的独奏,给人一种虚无、就像是漂在空中的感觉。

通过这两首音乐的比较,进一步谈谈中西音乐差异产生的原因。要了解中西音乐产生差异的原因,得先从中西方的历史文明说起。

一、中西文化产生的背景

西方文化是在古希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海岸文化,但是小国为了生存,

不得不去征服以海洋为主的自然和向自然、邻国争夺和扩展。随着这个文化的扩展的发展中心的变化,必然综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,于是在文化上就表现了民族性、吸收性、综合性。而在扩张过程中,英雄及神的力量为他们所赞颂,并在后来逐渐成为欧洲宗教文化的基础。音乐的展开性、动力性,一开始就适应着这种海岸文化的总要求而表现出来。

相反,中国是个农业国,政治上是高度的封建。以汉族文化为主、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相对向内的农业文化,一开始就变现出封闭性,在音乐上表现为节奏的收拢性和结构功能上的起、承、转、合,在诗经时期就已经是完整、定局的体系,后期如何发展、变化,均在这原则上进行。

二、中西文化的形态

众所周知,西方文化从其一开始就表现出追求细致和精密的倾向,西方人的

思维方式是强于思辨和分析的思维,特征是富于科学的。这种理性的缜密逻辑系统正是西方科学型文化最有力的工具。所以西方音乐形态是机动贯串,结构上团块结合。

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,所以是固定的,有边界的,因而可以分解,也可以组合。西方文化着眼于空间性,故而其艺术必然以实体的块面为基本的造型手段,必然追求艺术的雕塑感、立体感、体积感。与之相应,西方音乐也就尤其重视纵横交叉、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,着力追求绵密厚实、紧凑和谐的富有块面感的音响效果。  

相对与西方的细致、缜密,中国人则追求简朴、单纯。中国传统思维特点是直观的,对事务的感悟,对客观事物的把握往往是综合、笼统,而弱于思辨,所以中国的思维特征是富于艺术的。因此在音乐表现上,中国音乐线性延伸。

中国文化是时间型的。所以是整体的,流动的,无边界的,因而是不可分解、也不可组合的;中国的审美型文化则建筑在这一根基之上。故其艺术自然以游动的线条为基本的造型手段,必然追求艺术的节律感、深邃感和虚灵感。中国音乐也格外重视单线延伸、蜿蜒游动的横线型织体思维,努力追求单纯婉曲、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。

三、中西音乐文化的艺术精神比较

西方在长期的宗教、自然科学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分析型的理论体系。导致西

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的,重于哲学的概括、对生活的包容和渗透,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。所以西方音乐有强烈的动力性和戏剧性,真正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。

中国的哲学体系经过以儒、释、道为主要代表的诸多哲学派系长期作用,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,以人为本,因而在音乐上追求着透射出人格精神和人的追求精神(如《春江花月夜》)。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要求人的修养,所谓琴、棋、书、画四艺,可以说是真正的反映人文科学精神。   

综上从三点,探视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的宇宙观、世界观的不同。当然,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,政治、宗教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。除了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反映出的该文化卓越的艺术价值外,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,恐怕就在于它们之间符合科学规范的、共同的物理、生理规律所唤起的人类共性的审美意识是相通的。为此,对于各种不同音乐文化类型,探求其符合科学规律的共性原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。正如修海林先生所言“文化现象中人文因素越多,其表现出的异同程度越高;反之,人文因素越少,其表现出的相近程度越高。”

如今,随着中西方经济、文化的不断交流,中西方音乐也会彼此取长补短,以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、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美妙的视听文化。